小麦(镰刀菌)根腐病
小麦 (镰刀菌 )根腐病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,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,危害大,严重时可使小麦减产。
小麦 (镰刀菌 )根腐病症状
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、青死病等。分布在全国各地,东北、西北春麦区发生重,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。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,苗期引起根腐,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。成为我国麦田常发病害,发病率 205-60%,减产 10%-50%或更多。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,轻者能发芽,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 ;有的虽能发芽出苗,但生长细弱。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,边缘清晰,中间稍褪色,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、根间、分蘖节和茎在部褐变,病组织逐渐坏死,上生黑色霉状物,最后根系朽腐,麦苗平铺在地上,下部叶片变黄,逐渐黄枯而死。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,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,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,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,严重的整叶枯死。叶鞘染病 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,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。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。
小麦 (镰刀菌 )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
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小麦、大麦、黑麦、燕麦、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,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。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2年。生产上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致苗期发病。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,安侵染源多则发病重 ;在种子带菌为主的条件下,种子被害程度较其带菌率对发病影响更大 ;播后温度由 10℃上升到 20℃时,该病分生孢子萌发快,萌发率高,高于 22℃萌发率明显下降, 35℃停止萌发。菌丝生长温限 4-37℃,菌丝生长 pH范围为 pH2.7-10.3,产孢温限 11-35℃,适温为 20-24℃。生产上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易发病,土质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。
小麦 (镰刀菌 )根腐病防治方法
(1)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,春小麦可选用龙麦 23号、龙辐麦 7号。冬小麦可选用西农 881、秦麦 2号、 12号,西农 1376等抗根腐病品种。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。
(2) 提倡施用生物 有机肥。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,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,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。
(3) 采用小麦与豆科、马铃薯、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,适时早播,浅播,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,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。
(4) 播种前用 30g加水 3000g拌 20kg种子,也可用 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 75%卫福合剂、 58%倍得可湿性粉剂、 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、 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、 20%三唑酮乳油、 80%喷克可湿性粉剂,按种了重量的 0.2%-0.3%拌种,防效可达 60%以上。
(5) 成株开花期喷洒植物生命力 300-500倍稀释叶面喷施或灌根
(6) 小麦起身期在施用一定的有机肥基础上,结合喷施植物生命力,促进根系发育,增产效果显著。